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,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应对不确定性,才能让企业的风险管理更具效率,对机遇的捕捉更有效果?新冠疫情暴发、地缘政治日趋复杂,让企业看到建立和不断完善数字韧性的重要性。所谓数字韧性,即企业以数字化为工具或手段,再造组织流程和业务流程,以精准、理性的数字化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的能力。
数字韧性对未来企业的运营非常重要。短期来看,数字韧性是企业解决生存问题的能力。通过数字化构建敏捷组织、理性管理,实现全链路数字化;长期来看,数字韧性是帮助企业穿越周期的能力。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,数字韧性是能够帮助企业穿越周期、实现永续经营的能力。
1拥有数字韧性的企业有哪些特点?
【资料图】
数字韧性有三个核心特点:敏捷组织、激发个体、全链路数字化。
拥有数字韧性的企业往往具有非常敏捷的组织。好的团队可以召之即来、来之即战,不能调也调不动,组织也组织不起来,成为一盘散兵游勇。在极具不确定性的环境变化中,团队能最快捕捉到市场信息、作出应对,企业发展就有更大的机会。
拥有数字韧性的企业非常注重个体创造力的发挥。近年来,年由于知识经济、互联网经济的发展,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创新企业,员工创造力非常重要。但现实中,能够被发掘的人永远都是少数,还有大量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。如何用数字化的手段看到人才,并让人才充分发挥战斗力,是数字化一定要解决的问题。
拥有数字韧性的企业都在追求全链路数字化。全链路的数字化能够用数据决策,来反推业务增长、业务改进。“人财物事产供销研”的全链路数字化是必然选择。只有每个环节的数据在线,才能把数据串起来以供决策分析,让决策变得既没有时差、也没有误差,真正实现数据帮助企业作正确的决定,提升经营质量。
2如何打造企业的数字韧性?
企业要打造数字韧性,就要从组织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两个方面着手。
组织数字化关注的是员工的数字化能力,让每一个员工拥有一套称手的新生产力工具。组织数字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组织变得更加扁平、有活力、有创新力。
业务数字化是数字化最直接的价值。信息化时代,所有工作搬到线上,以在线为目的。这只是第一步,当人、设备、系统随时随地在线后,会产生大量数据,而数字化的核心是通过数据的采集、流动、加工、展示等,给业务带来的经营价值和决策价值。
组织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,是企业数字化变革的两只翅膀。以协同办公平台和应用开发平台钉钉为例,到目前为止,这家数字化服务提供商已服务2100万组织,包括政府、企业、学校、事业单位,有超过5亿注册用户,国内三甲医院有一半用了钉钉,超过半数“专精特新”的企业也在使用钉钉,中国五百强企业接近一半在活跃地使用钉钉。为什么都在用钉钉呢?还是要从组织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两个方面观察。
组织数字化方面,钉钉超越了简单的聊天工具,可实现信息快捷处理、完成文档、会议的发起与参与,以及群聊中使用酷应用完成工单、采购、订单、合同等业务流程。钉钉重视企业管理者,通过“已读、未读、Ding消息”等功能,满足中小企业要求员工使命必达、事事有回应的诉求。另外,钉钉文档、钉闪会、待办、知识库、项目管理、便签、视频号、企业服务等功能也让员工得到更好的服务。
业务数字化方面,钉钉提让人与人、系统之间、设备之间、人与系统、设备充分连接,让其中产生的数据充分流动,把数据运输到角角落落,将数字化深入到企业的生产和业务管理场景中。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、经营质量提升、经营成本优化一定要做这样的业务数字化,让业务管理和业务生产、采购、运营、立项变得科学,一个拥有数字韧性的企业,需要把自己的管理方法、经营方法沉淀成数字化的产品。
3怎样才算好的数字化工具?
还是以钉钉为例,这一工具在开放生态、企业个性化需求、兼容信息化工具等方面采取了务实的态度,尊重行业差异和专业性。正因为如此,钉钉才能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难题,推动企业穿越成长周期,展现出无比强劲的数字韧性。
钉钉给企业提供PaaS化的能力,提供更开放的生态,来解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。在钉钉上,企业可以任意选择最主流的低代码厂商的产品,让一线不懂技术的业务人员,用拖拉拽的方式搭建自己所需要的应用。目前钉钉上已经有500多万这样的应用,绝大多数都是财务、人事、行政员工搭建的。
钉钉新一代应用形态“酷应用”,让企业的低频业务应用,可以以卡片形式出现在高频群聊中,用户在处理业务时,不用跳离聊天窗口,“聊着天就把事情办了”。
大企业数字化不是一张白纸。绝大部分大企业在过往几十年,已作过大量信息化工作,上马了若干个信息化系统,沉淀了很多数据。但这数据和数据之间没有打通,或者需要很高的成本才能打通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钉钉做了“连接器”,即主数据平台,可以连接不同品牌和不同类型的系统,把过往业务系统低成本地集成到钉钉,避免企业已有投入浪费。
好的数字化工具可以打通数据烟囱,让旧的系统发挥新的增量价值。而不是一味淘汰旧系统,上马新系统。
Copyright @ 2015-2022 中国IT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